如今,保養自己的身體,並同時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才是更重要的職場技能。

除了利用午睡驅趕睡意之外,只要在午睡前喝杯咖啡,腦袋就會比較清醒,因為咖啡所含的咖啡因能阻隔誘發睡眠的物質──腺苷(Adenosine)。可是,三島說:「咖啡因在喝進肚裡的二十至三十分鐘後,才會發揮效用。」也就是說,只要先在午睡前喝下咖啡,就可以預防中午睡太久,並在恰到好處的時機內醒來。

「睡眠期間,主要負責免疫功能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等免疫細胞不如平常活躍,同時唾液的分泌也會變少。因此,當鼻腔或喉嚨的黏膜變乾後,對病毒的抵抗力就會下降。尤其是用嘴巴呼吸的人,喉嚨的黏膜更容易變得乾燥。」

只要戴著口罩睡覺,就可以藉由呼氣所含的水分,提高並維持口腔內的溼度。

福田解釋︰「在睡前一小時洗好澡後,穿上睡衣,然後把客廳的燈光調暗,悠閒的放鬆。這樣一來,體溫就會下降,自然會產生睡意,只要在這個時刻上床睡覺就行了。光是把這三種儀式培養成每天的習慣,應該就可以更快速、確實的入睡。」

松浦倫子是日本睡眠改善協會認定的高級睡眠改善指導老師,她提供以下的建議:「挑選睡衣有三個重點。材質、尺寸和強韌度。首先,選擇觸感良好,吸溼、吸水和透氣性優異,同時不悶熱的材質。尺寸以不會束縛身體的寬鬆程度,同時不管怎麼翻身都不會糾纏在一起的大小最為恰當。還要兼具容易吸附髒汙,就算再怎麼頻繁清洗,也不易劣化的強韌度。這三點綜合起來,就是最理想的睡衣。」

「就寢時間有些許的落差也沒關係,可是,請務必遵守起床時間。最重要的是,不要改變平日和假日的起床時間。睡眠不足是難以避免的情況,但就算如此,假日晚起也絕對不能比平日超出兩小時以上。」梶村說。

很多人以為睡前酒可以幫助入睡,但事實並非如此。梶村提醒,睡前酒提升睡意的代價是,減少深層睡眠,且更容易半夜醒來,因此要特別注意。

另外,三島等人的研究也證實,睡眠不足光持續五天,焦慮和抑鬱的情緒就會變得更強烈。

令人玩味的是,睡太多也會提升死亡的可能性。美國以一百一十一萬人為對象的大規模調查發現,睡眠時間七小時左右的人,死亡危險率最低﹔而睡眠時間低於七小時或是高於七小時的人,死亡危險率都一樣很高(見圖2-1)。

這因果並不清楚。

人睡醒看到光之後,會在十六小時後才會產生睡意。

以早上七點起床來說,十六小時之後是最適合上床睡覺的時間,也就是晚上十一點左右,只要以這種方式計算上床時間就行了。

① 起床後,務必在四小時之內看到光(調整褪黑激素節律)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看到光之後經過十六小時,褪黑激素會再次增加,使人產生睡意。

② 起床經過六小時後,進入打盹時間(調整睡醒節律)

即便只閉目一分鐘,也能讓頭腦休息(見〈3 四種小睡,各有神效〉)。六分鐘以上的小睡,可以預防之後的工作效率下降。可是,如果睡眠時間超過三十分鐘,就會進入深層睡眠,甚而影響夜晚的主要睡眠,所以小睡別超過三十分鐘以上。而且不要仰躺,而是把身體靠在椅背上睡覺會比較好,這也是基於與上述相同的理由。

③ 起床經過十一小時後運動(調整體溫節律)

睡眠期間,體溫會下降,起床後,體溫則會上升﹔經過十一小時後,體溫就會變高。只要在這個時機運動,體溫更會升高,那麼到了晚上準備睡覺時,體溫就容易下降,便能輕易入眠。

若想一夜好眠,最好在傍晚至夜間運動。

就算不想完整實施四六一一法也沒關係,為什麼?「因為只要調整其中一個生物節律,其他節律也會自然跟著改善。所以,先專注其中一項比較容易實施的法則,漸漸會有效果。」菅原說。

重點是睡覺姿勢和時間長度。如果小睡時躺平,就會進入深層睡眠,這樣不僅很難醒來,也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徹底清醒。因此,坐在椅子或沙發上,直接把身體靠在椅背,或趴在桌上,才是最好的小睡姿勢。「在車上睡覺的時候,座椅請放倒約一百二十度。」坪田說。如果座椅過分傾斜,身體容易陷入深層睡眠。

據說已故的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睡眠時間少於常人,他就有每天數次迷你睡覺的習慣。

「有八成的資訊都是經由眼睛獲得,所以即使是閉目養神一分鐘,讓頭腦休息的程度,仍然超出我們的想像。其實很多人都是靠一分鐘的閉目養神來提振精神、趕走睡意。因此,只要在產生睡意,或準備開會等重要的工作之前,稍微閉上眼睛,休息一分鐘就可以了。」坪田說。

只要睡一個半小時,就可以獲得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指在這個時候眼球會快速轉動,同時使身體肌肉放鬆。多數在醒來後能夠回憶的栩栩如生的夢,都是在此時發生)和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NREM),比較容易自然醒。可是,小睡的時間要在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三點之間。若晚於這個時段,就會對夜間的睡眠造成不良影響

咖啡所含的咖啡因會在十五至三十分鐘內,被吸收到血液裡,因此,咖啡因會在午睡後才產生效用,使人的頭腦變得清醒。在解題測試中也發現,喝咖啡經過一段時間後,所測出的成績是最好的。

午睡前,先決定幾點睡醒。

林光緒表示:「雖然不是很了解自我覺醒法的機制是如何形成的,但只要想著要在幾點起床,身體的確會在醒來之前做好起床的準備。我們的研究發現,午睡時的心跳和血壓,會在準備起床的三分鐘前逐漸上升,提高頭腦的清醒度。因此,睡醒後腦袋會比較清醒,工作效率也會跟著提升。」

「基本上,吃完晚餐後到隔天吃早餐之間不會進食,所以早餐是一天當中,空腹時間最長的一餐。早餐的英文是「breakfast」,意思就是突破(break)斷食(fast)。

太晚吃晚餐會讓生理時鐘轉為夜晚型。柴田說:「假設早上七點吃早餐,午餐是中午十二點,晚餐則是晚上十點,然後晚上十二點睡覺,隔天早上七點起床。這樣一來,午餐和晚餐之間的時間,就會變成一天當中最長的斷食時間,於是晚餐反而像是早餐,身體會在晚上按下早晨的開關,使生理時鐘紊亂。

夜行性的人為了彌補平日的睡眠不足,大都會在週末睡大頭覺。但德國的研究發現,平日和週末的睡眠時間差異越大,越容易導致身材肥胖﹔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差異越大,考試分數也會越差。

我們請到日本江戶川大學社會學院的福田一彥教授來為大家解惑,他說:「就算平日過著規律且早睡早起的生活,但如果到了週末就熬夜或是睡懶覺,往後延遲睡覺或起床時間的話,就會導致生理時鐘紊亂,引起時差症狀,這種狀態稱為社會性時差(Social Jetlag)。

例如,以癌症的情況來說,輪班工作本身就被認為具有致癌性。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旗下的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把致癌風險分級,結果輪班工作列為第2A類致癌物

截至目前的結果都在預料之中,而最出乎意料的是週末賴床的組別。儘管這個組別平常都過著,和早睡早起的組別相同的理想生活,但早上心情不佳、容易感冒的程度,卻比略夜型組別高出許多

「事實上,睡前是一天當中食慾最旺盛的時段。這是為了囤積在睡覺期間所需要的熱量,可說是生物與生俱來的習性,所以一旦睡眠不足,這個欲求就會變得更強烈。

晚上太晚吃飯,沒有消化掉的食物就會殘留在胃裡,如果在這種狀態下睡覺,便無法充分休息,睡眠品質也會跟著下降。而且,早上起床後,身體會處於消化不良的狀態,影響食慾。如此一來,也就不會好好吃早餐,進而導致便祕。

食物在早上進入空蕩蕩的胃之後,會誘發腸道大幅蠕動的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腸道內的糞便,會被推擠到肛門附近的直腸,促進便意。

其實已經有資料證實,睡眠時間較短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較高。二○一五年也曾有研究[10]結果發表,當腦內的乙型澱粉樣蛋白增加,睡眠品質就會降低,甚至更容易囤積乙型澱粉樣蛋白,造成惡性循環。

頭寒腳熱,便可一覺好眠。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枕頭下一番功夫。例如,使用透氣良好的蕎麥殼枕頭。另外,也可以用手邊就買得到的材料,手工製作酷涼枕。三橋構思出的是「冰涼紅豆枕」。

若要維持背部涼爽,建議可使用抱枕。因為「一旦抱著抱枕側躺,腋窩和胯部周圍就會產生空隙,背部就會覺得比較涼。另外,通常側躺睡覺時,壓力會集中在身體下側,但只要使用抱枕,手臂和腳等部位的體壓(按:指寢具作用在身體上的壓力)就會被枕頭分散,使自己睡得更輕鬆。」三浦補充說明。

「重點是體溫的變動。只要利用睡前的泡澡,暫時提升核心體溫,體溫就會在泡澡後快速下降。這種降低核心體溫的方法越快速,強烈的睡意會來得越快。」

手腳變溫暖往往給人體溫上升的感覺,但其實身體內部卻是完全相反的現象。事實上,體溫會在白天活動的時候升高,到了夜晚逐漸下降,睡覺的時候則呈現最低體溫。

之所以會感到溫暖,是因為手腳的血管擴張,使體內的熱氣消散。結果,核心體溫逐漸下降,引導身體進入放鬆模式。可是,如果手腳冰冷,身體的熱氣便很難消散,核心體溫自然難以降低,因此,晚上才會睡不好。

「日出的太陽帶著強烈的紅色,藍光則比較少,所以清醒效果沒有那麼好,反而會帶給人溫暖、舒適的心理效果。」

就算同樣是睡眠不足的狀態,有自然醒習慣的人,清醒度和工作效率仍然比較高。

起床後的「睡眠慣性」(按:Sleep Inertia,也稱睡眠惰性,是指睡醒後立即出現的暫時性低警覺性、迷惑、行為紊亂和認知能力、感覺能力下降的狀態)會短時間引起睡意。睡醒前的睡眠越深,這種睡眠慣性就越嚴重。如果是自我覺醒的情況,因為是在睡眠比較淺的時候醒來,所以睡眠慣性就會減低,便能輕鬆睡到自然醒,清醒度相對來說也比較高。

自我覺醒法相當簡單。只要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想著「明天打算幾點起床」就可以了。但如果有「絕對要在某時間起床」或「要是起不來該怎麼辦」之類的念頭,反而會形成壓力,所以訣竅就是不要想太多。

可是,到了下午就要放鬆領帶,解除戰鬥模式。然後,按下讓放鬆模式的副交感神經居於優勢的開關。

「一般來說,晚上十點到半夜兩點之間,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會急遽增加,因此,這個時間會更容易入睡,同時得到深層睡眠。

希望短時間睡眠後,仍可打起精神的人,只要在黃金時間上床睡覺,就能有效提高睡眠品質。最好是在褪黑激素分泌旺盛的十二點之前就寢。」白濱說。

晒太陽可以讓腦部做好分泌褪黑激素的準備,接著分泌量就會在十四至十六小時後增多,這就是要在白天晒到陽光非常重要的理由

「記住重點之後,好好睡上一覺,就可以把記憶烙印在腦海裡。

「在睡覺期間,腦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細節至今尚未明朗。不過,睡眠的確可以幫助整理思緒,讓記憶扎根,在腦部的神經細胞層次產生變化。這是唯有睡眠才有的作用,單純的休息是得不到的。」

從生物節律的觀點來看,早晨的學習和技能練習,未必會有好的效率。」栗山指出,早上有所謂的睡眠慣性,起床後仍會暫時受到睡意的影響,一直持續腦袋空轉的狀態。通常需要花兩小時,睡意才會完全消除,腦袋才會徹底清醒。

睡眠慣性也有個人差異,有些人三十分鐘就消除了。

起床經過兩小時後,只要沒有嚴重的睡眠不足,睡意便會徹底消失,腦部接著進入絕佳模式。麻煩的工作或難處理的案件,只要留在那個時段處理就可以了。

如果太過專注,就會過於興奮,反而妨礙入睡,睡眠時間也可能因此減少。總之,僅止於適當程度的睡前活動才是重點。

動作和技能等活動身體的記憶,能把口號和動作知識一併記在腦中,然後好好睡覺,就更容易記住動作。

「人類的體溫和身體能力會在就寢十九小時後達到巔峰。腦部的血流量也會在這個時候增多。可是,問題是起床經過十二小時後,疲累感會逐漸在腦部累積,使頭腦靈活度下降。」

訣竅是不要躺著睡,因為這樣會進入深層睡眠,就算醒過來,腦袋也會迷迷糊糊。

雖然大量飲酒有辦法入睡,但睡眠反而會變淺,也經常會在半夜醒來。

記憶可大略分成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而長期記憶可進一步分成陳述性記憶(外顯記憶)和程序性記憶(內隱記憶)。

長期記憶則是不管經過多久的時間,仍會殘留下來的記憶。在這當中,知識和體驗等可以用語言形容的記憶,稱為陳述性記憶;而游泳及騎腳踏車的方法等難以化成語言的技能,則稱之為程序性記憶(見圖6-4)。

「研究發現,與運動和樂器演奏等相關的程序性記憶,可以透過良好的睡眠來扎根,不過,陳述性記憶的部分並不明確。」內山說。

「為了讓腦部徹底記住技能(程序性記憶),而不斷反覆練習之後,腦部會建構出與該技能相關的粗神經網路,同時也會建構出好幾條又細又複雜的細神經網路。可是,對於技能是否能有效發揮來說,後者的細神經網路就像惱人的噪音般,會妨礙腦部記住技能。所以,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會刮除(消除)這種噪音,只保留下粗神經網路,於是就能確實保留程序性記憶。」

和長期記憶相比,短期記憶往往遭到忽視,但在職場上,這卻是不容輕忽的能力。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睡前的思考。如果什麼都不想,就算睡了,靈感還是不會來。仔細思考後再睡覺,腦中的「小精靈」才會跑出來工作。

這樣看來,睡眠也會讓恐怖的記憶扎根,之所以碰到不開心的事情會睡不著,或許正是為了遺忘而發揮的本能性防禦反應。

但枕頭不光是用來支撐頭部,也用來支撐頸部。

關於枕頭的形狀,志村說:「正中央凹陷的甜甜圈型最好。」中央凹陷的部分正好可以嵌入後頭部,頸部至後頭部之間就更容易服貼枕頭。

「就像整形外科醫師經常說的,直接以筆直站立的狀態仰躺,是最自然且毫不勉強的睡覺姿勢。」

床墊如果太柔軟,腰部就會下陷,使身體呈現「ㄑ字形」(見圖7-2)。

建議體重較重的人,採用可確實支撐身體的硬質床墊;體重較輕的人,則使用柔軟的床墊。

床墊材質有羊毛和聚氨酯泡棉(polyurethane foam,又稱PU泡棉)。羊毛富含吸溼排汗性,不容易造成悶熱。另一方面,聚氨酯泡綿具有高持久性的特徵,很難評論哪一種比較好。但聚氨酯泡棉如果長期鋪在地板上,容易發霉,所以偶爾要豎立起來,讓床墊通風、透氣。若要預防發霉,也可以善用木條床架

「如果空腹喝啤酒,酒精的作用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只要在飲酒前先喝點蔬菜汁或礦泉水,就可以緩和酒精的吸收。我個人比較偏愛喝蕃茄汁,不過,即使只是喝水,還是可以減少對睡眠的負面影響。」小林說。

「睡覺時,核心體溫會下降,使睡眠品質變好。但如果暴飲暴食,消化活動就會變長,核心體溫便無法順利下降。」因此,睡眠品質就會變差。

首先,血糖值的急速攀升會促進大量分泌胰島素,結果血糖值又會在之後瞬間下降,產生睡意

這種在感受到睡意之前先採取的預防性行為,小林稱之為攻略性小睡。

核心體溫一整天都會變動。體溫最高的時段是在起床的十一小時後,到了晚上則會下降,進而產生睡意。因此,只要在核心體溫最高的時段運動,像是步行或伸展身體,也可以進一步提高體溫,幫助安眠

「原因是喉嚨深處的肌肉鬆弛,在睡眠期間堵塞氣道所致。到了中高齡之後,就比較容易發生這種問題。」森下說。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提高罹患生活習慣病的風險。

接著是名為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簡稱DSPS或DSPD)的疾病。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晚睡晚起」。

最罕見的是名為發作性嗜睡症(Narcolepsy,又稱猝睡症)的疾病。罹患這種疾病的人,會在重要會議中途等出乎意料的場合,突然陷入沉睡,使周遭的人大吃一驚。半夜也經常有睡眠麻痺(俗稱鬼壓床)的感覺。

這是因為名為食慾素(Orexin)的腦內神經傳達物質不足,所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這可以利用藥物療法改善,所以當你發現有類似情況時,請務必前往醫院診治。

很多女性每到生理期的一星期前,就會為白天的嗜睡問題所苦。這種現象稱為月經關聯過眠症(Menstrual-associated sleep disorder)。是女性排卵時所分泌的黃體素(Progesterone,也稱孕酮)所引起。

「黃體素作用於腦部,會引起嗜睡和頭痛。有時也會造成夜間失眠,這種現象出現時,可以利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或中藥治療。」

「嘟囔入睡法」

① 仰躺,雙腳與肩同寬。手掌朝下,蓋著棉被。不躺枕頭是最好的,不過,如果還是想躺枕頭的話,就用毛巾等折成較低的枕頭。

② 稍微抬起下巴,放鬆嘴巴的力量,微微打開嘴巴。

③ 什麼都不想,在心中嘟囔「啊」幾十秒。

就算打開嘴巴,還是要用鼻子呼吸。用嘴巴呼吸會使黏膜變得乾燥,同時病毒也比較容易入侵。

運動可以改善睡眠,但最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的習慣。若臨時起意,在星期日跑上十公里,對改善睡眠來說仍沒有太大的意義。相較之下,每天上下班走十五分鐘的路程,反而還比較有效。」

輕度憂鬱症可利用運動來改善,選擇無氧運動(短跑和肌肉訓練)與有氧運動都有效果。當然,如果同時做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的話,則更能明顯改善情緒[21]。

不論室外的氣溫如何,腦部或內臟等核心體溫會在起床的十一小時後,達到最高溫。如果是早上七點起床,那就是下午到晚上的時段。只要在這個時段的前後運動,體溫就會進一步上升,到晚上睡覺時的核心體溫就會大幅下降,自然更容易入睡。

另一方面,起床後的體溫比較低,所以睡醒沒多久就去運動,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不過,這卻有提高清醒度,使自己整天都可以精神奕奕的優點。可見人類有早型、夜型之類的體質差異,所以不需要太過拘泥於時間,只要在自己覺得方便的時段運動就行了。

如果可以每天運動是最好,但建議至少每週運動三天以上

應該有不少人,上午明明活力滿滿的工作,到了中午吃完午餐之後,睡魔便突然襲來。之所以發生上述狀況,原因就在於餐後血糖值急遽上升的關係。血液同時集中在胃部,導致腦部循環的血液減少,也是打瞌睡的因素之一。

話雖如此,應該也有不少人覺得,白天要杜絕醣類是很痛苦的事。若是這樣的話,請注意進食的順序。即便是相同的分量,餐後血糖值的上升情況,仍會因順序而有所不同。首先吃富含食物纖維的蔬菜,含有蛋白質的菜餚則和白飯一起吃。若在寒冷的季節,則是建議先喝湯,再吃生菜。

「吃生菜會使身體變冷,所以先喝熱湯暖胃,不僅比較容易得到飽足感,胃也比較容易蠕動,便可防止血液集中在腸胃。尤其以喝富含礦物質的味噌湯最理想。假設在外用餐的話,餐廳多半都是提供冰水,所以請盡量向服務生要溫熱的茶飲用。」

青汁(按:以大麥嫩葉、甘藷嫩葉、甘藍嫩葉等天然綠色植物所榨成的汁)的原料羽衣甘藍,則含有大量的褪黑激素,高達四千三百奈克。

「杜絕醣類、晚上不吃白飯等碳水化合物的人,因為血糖值無法上升,所以往往很難入睡,褪黑激素也會相對不足。所以建議晚上好好吃飯、或喝青汁,就能幫助好眠。」

胺基酸中的色胺酸(按:Tryptophan,二十二個標準胺基酸之一,是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因此得從食物中攝取)是褪黑激素的原料,因此,大豆、鰹魚、芝麻、鱈魚子等含有色胺酸的食材也很不錯。另外,牛奶也含有許多色胺酸,因此才被認為具有安眠的效果。

礦物質當中的鎂和鉀也可以幫助好眠。像堅果和海藻都含有這些成分,鮪魚和肝臟富含的維生素B12也很有效。可是,「若要讓維生素和礦物質產生作用,就必須先確實攝取醣類、蛋白質和脂質三大營養素。」伊達說。可見營養均衡的晚餐非常重要。

優質的油可以調整腦部和自律神經,幫助好眠。而魚類所含的EP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大豆和核桃所含的α-亞麻酸(α-Linolenic Acid)等Omega-3脂肪酸,是現代人經常攝取不足的營養成分,必須多加注意。

醃漬物等發酵食品也對睡眠有益。正如「腦腸相關」這句話所說,腸內環境變好了,頭腦也會跟著變好,自然就有助於一夜好眠。

日式料理的確含有許多鈉,但同時也含有許多把鈉排出體外的鉀,剛好可以互補。

失眠是神經質的現代人才有的疾病。不要過分拘泥小節,仔細傾聽身體的聲音!想吃的時候就吃,想睡的時候就睡,這樣隨遇而安也相當重要。

關於最佳的睡眠時間,美國以一百一十萬人以上為對象的調查中,觀察出六年後死亡率最低的是,睡眠時間六.五小時至七.四小時的人(參考圖2-1),睡超過八小時的人反而死亡率比較高,因此,並非睡得越多越好。

如果小睡之後,仍抑制不住睡意、在開會的時候打盹等,就可能是嚴重的睡眠不足。這時候必須儘早上床睡覺,彌補睡眠問題。

即便是同一個人,夏天和冬天的睡眠時間,仍差不多有三十分鐘左右的差別。

只規定自己早上起床的時間,就寢時間則隨興決定,才是最好的方式。」內山建議。

「若要縮短睡眠時間,就必須在最適合睡眠的時段睡覺,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的消除疲勞。身體在睡眠期間會分泌大量的荷爾蒙,但最重要的是,在分泌成長荷爾蒙和褪黑激素的時段睡覺,並且在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達到高峰時起床。」遠藤說。

成人當然也需要這種荷爾蒙,主要用來修復損壞的細胞。之所以長時間的睡眠不足會導致膚況變差,就是因為成長荷爾蒙的分泌減少所致

即便同樣睡六小時,白天和晚上的睡眠,讓身體休息的效果截然不同,原因在於睡眠品質的差異。成長荷爾蒙的分泌和就寢時間無關,但皮質醇是在天亮時增加分泌,褪黑激素則是在深夜增加分泌

體溫會在睡眠期間下降,落差越大,表示睡得越好。「晚餐吃熱食或辛辣的料理,晚餐前的運動都可以使體溫上升。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睡前泡澡。」遠藤說。

疼痛更是如此,如果一直持續慢性的痛感,不去治療,感覺就會逐漸變得遲鈍。睡意也是一樣,一旦形成慢性睡眠不足,便很難自覺睡意來襲。

因為日日累積睡眠不足的情況,才會導致在暗室的睡眠時間比平時更長,而這多於平常的分量就稱為「睡眠反彈」(Sleep Rebound)。這種時間越長,就代表平日睡眠不足的程度越嚴重。

可是,從實驗前後的血液中卻發現,他們在實驗之後,也就是睡眠充足之後的血液狀態比較健康。從這個結果便可判斷,他們有著平時不會察覺的睡眠不足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潛在性睡眠不足』。

每天一小時的潛在性睡眠不足,所造成的睡眠反彈比徹夜未眠來得更長,對身體的傷害也比較大。

例如平常明明都睡六小時,實驗時卻睡了十小時,就代表睡眠反彈為四小時。

很少為睡眠不足所苦,或許並不是因為身體強健,單純是因為神經遲鈍。「有極少數的人有著知覺神經異常的問題,完全感受不到疼痛。對生存而言,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態。」

如果透過週末的賴床睡眠測試,檢測出潛在性睡眠不足,就應該在身體搞壞之前,放棄做某些事情,把時間留給睡眠。

系統工程師和計程車司機是最容易睡眠週期混亂、睡眠不足的職業。這兩種工作的夜間勤務時間都很長,因此,生活週期會偏向夜型、睡眠時間較短,容易在勤務中感到睡意。

  • 不在臥室看書。
  • 不想睡的時候,不要為了早睡而提早上床。
  • 每天不用刻意在相同時間睡覺。
  • 不要在回家的電車上小睡。
  • 在起床後的四小時內照射光線
  • 睡醒經過六小時後就是小睡時間。
  • 起床經過十一小時後活動身體。

就像前面所說的,即便從事的職業容易使睡眠節律紊亂,還是有方法可以穩定節律。重點是起床時間固定、起床後照射光線,如果睡眠時間太短,就在白天小睡,傍晚活動一下身體;加班的時候,仍要避免延遲就寢時間等。希望大家可以參考,藉此度過忙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