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推鬼㧬 看了電影【花束般的戀愛】,白白浪費了兩小時…😂

(因為友人想看負評,所以我寫了😂慎入)

我為何不喜歡這套電影?

1. 自以為是的文青

故事開端,麥(菅田将暉)和絹(有村架純)因錯過尾班車,和同樣無法回家的上班族到了酒吧喝飲料,麥這時認出了在場的其中一位顧客為導演押井守,但同行兩位上班族亳不知情並談起宮﨑駿最新的卡通片,讓麥感到十分無趣。還是到散場後,絹才向麥說她也認得那個人:「押井守對吧?一般人至少該認識他。

為什麼一般人至少該認識他?每個人熟悉的範疇都不同好嗎?而且,就算不知道押井守是誰,也不妨礙觀眾欣賞他的作品吧?看到這裡,已經對這兩位所謂文青不甚有好感,但姑且當自以為是的態度是編劇想要營造的人設,繼續看下去。

(後面也有一幕是,絹說:「這個人也許很厲害,但如果他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亳無感覺。」我真想問她一句:「亳無感覺,so what?」)

2. 人物描寫空泛

兩人到了居酒屋,麥問絹喜歡哪些作家,絹一口氣說了11個作家,然後麥只是在傻笑點頭,表示「我也喜歡他們」,然後就發現了絹和自己一樣會用電影票根當書籤。筆者沒聽過出這些作家的名字,google後發現裡面至少有七個是芥川賞得主,但除此之外,這些作家的寫作題材和風格有何共通點呢?遇上知音不是應該會討論看過的書、喜歡這些作家什麼特點嗎?筆者除知道「絹喜歡的作家都得過芥川獎(OK to be fair那故事始於2016年,今村夏子未得獎)」之外,對於她的閱讀喜好全無概念。那麼,這些作家的名字出現在電影裡有何意義?

若果要提作家,真的,編劇至少應該加一至兩句談論寫作風格或作品內容的對白吧?通俗視影作品裡面,透過舉例來塑造人物形象,讓觀眾看懂該是編劇的工作,不該取決於觀眾的閱歷啊(退一萬步說:你提2、3個作家都算了,筆者還可以google一下他們寫了什麼;你提11個,筆者覺得被愚弄…)。看完這段,筆者還是沒get到絹的文學品味,失敗的的是編劇你,而不是觀眾我。要是你有心跟觀眾溝通(而不是只為掉書袋)的話,不是應該稍花心機概括一下內容嗎?

3. 共鳴竟是「擁有的東西一模一樣」,編劇好懶

絹到了麥的家之後,看到麥跟她擁有一樣的書,竟傻笑說「這簡直是我家書架的翻版。」如果絹是個口味獨特又難找到知音的人,看到這個景象(居然有人跟我喜好完全一樣)不是應該感到驚訝嗎?因為一模一樣,絹全無意慾伸手取任何一本書看了,這倒符合邏輯。但,愛書的人不會是這副模樣啊(除非絹和麥都是人云亦云的偽文青,只跟隨評論買書,那就真的志趣相投了)…

(至於會用電影票根當書籤,這個筆者也會,所以不覺得找到同好有何出奇。)

#題外話 其實,筆者多年前也曾經遇上一個人,談論起時事議題發現價值觀幾近一致,她書櫃上的書全都非常有趣,我們互相介紹給對方的東西都超級對味,總生出很多討論的話題… 遇上品味相投的人,的確是會被深深吸引住;筆者當年也曾深陷到無法自拔(苦笑),還好因為某些誤會中斷了聯絡數年,重遇之後已經同步不再,就知道當年種種都是巧合(而不是什麼命中註定的soulmates啦)。

Anyway,回歸正題,上面我說的就當是人設好了。最後一點才是這電影的致命傷

4. 編劇故意把有多重意涵的命題粗暴二分

其中一例:絹因為不喜歡報酬較高的會計工作轉職,麥表示不滿但絹堅持已見。

麥於是說:「那就結婚吧。我們結婚吧。我會努力賺錢,你就待在家裡,就算不工作,不做家務都沒關係,每天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行了。」然後絹傷心淚眼問:「這算是求婚嗎?我沒想過是這樣子的。」

這裡沒在台詞明說,但編劇分明將婚姻跟「相夫教子之無間地獄」等價。Hey,誰說結婚一定要相夫教子?為何結婚跟浪漫戀愛一定有衝突?這故事設定在2016年,那年就有在播《月薪嬌妻》(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了——麥這個提議,重點是在節省開支(婚後能免稅),又沒說要把你囚禁在家。

嗯不過到最後要分手時,麥的確有提到憧憬有孩子的生活,那絹是有必要離開他的👍。最後看到另一檯小情侶也發現與對方有更多相同之處,絹哭了起來。就我看來,若喜歡一個人只因為他跟自己極度相像,那不過是自戀罷了。

電影的粉絲可以說我跟麥一樣世故,看今村夏子的《野餐》也肯定亳無感覺,所以不懂欣賞戲中愛情消逝的唏噓。我只得說,編劇把絹這角色寫得那麼反智,又故意製造虛假二分,我實在無必要特地看這電影唏噓——現實中已有太多值得感嘆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