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網上看到一面倒的正評,於是抱著對推理小說的期望讀這故事,結果有點失望。
交換身份的題材並不新穎。東野圭吾的《單戀》(2001)就是以「交換身份」作為題材的社會推理小說,探討女性及性小眾的難處同時,成功把懸念留到最後,出人意表的結局震撼之餘,對於愛的詮釋亦非常感人。
可能因為前人豎立的標竿過高,讓我對《那個男人》有不切實際的期許。「那個男人」的謎底在小說中後段就揭曉了,接著只交代各人後續的生活,故事自始失去張力。讓我讀到結尾的,是敍事者城戶作為韓裔日藉人設,以及作者花了不少筆墨描繪他的家庭背景(妻小)——我本以為這會是到最後反轉故事主線的關鍵,怎料看到最後卻發現居然一點關係也沒有,讓我大失所望。這樣的敍事手法,也許在其他類型的小說還可以接受,但在推理小說就顯得結構鬆散。
到最後,有關城戶發現妻子「秘密」的一幕,讓我悵然若失一剎那。但及後回想,那樣的情節並不合理,就覺得作者是在刻意製造「醍醐味」(=之於我並不成功)。
「我所愛的丈夫,究竟是誰?」──
一個虛構自己身分的人,是否有能力去愛別人呢?
榮獲70屆讀賣文學獎、2019年紀伊國屋KINO BEST第二名
書摘
-
平野啓一郎《那個男人》(ある男) - 寫於 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