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4.5小時讀畢此書,覺得獲益良多。作者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寫此書的目的是希望病患了解某些病其實未必需要醫生協助或吃藥,能靠自癒力康復。要是民眾都具備這些知識,緊絀的醫療資源就能留給真正有需要的病患。

書中的判別機制非常實際,同時沒有以偏概全,也沒有神化任何良好生活習慣的作用。我覺得是一本很實用的保健指南。

以下整理作者提出的概念:

「喜劇疾病」v.s.「悲劇疾病」

  • 我身邊的人通常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例如《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這些疾病的。
  • 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過程中要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如果《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的女主患的是高血壓…

三類疾病狀態

  • 第一類疾病:無論看不看醫生都會痊癒。(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
  • 第二類疾病:看了醫生才會痊癒;換言之,如果不看醫生就無法痊癒。(意外傷害、腦溢血、腦中風、蜘蛛網膜下出血、狹心症、心肌梗塞、大動脈瘤、傳染病、急性藥物中毒、癌症等)
  • 第三類疾病:無論看不看醫生都不會痊癒。(神經變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脊髓小腦變性症等;神經機能障礙)

作者寫此書的原因:

  • 希望有朝一日,能將第二類疾病都變成第一類,將第三類疾病變成第二類、甚至第一類。
  • 盼望能改善醫療環境,讓醫生更能發揮本領、更舒適的看診,甚至專心埋首於研究工作。

關於吃藥這件事

高血壓

  • 其實低血壓的人也會腦溢血,也有些人血壓非常高,卻不會引發腦溢血。我身為腦外科醫生,過去看過不少腦溢血的病患。除了收縮壓的數值經常超過二○○mmHg以上的特殊個案外,我認為血壓的數值和腦溢血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是血壓數值突然出現變動、生活作息大亂、營養不均衡、肥胖或壓力過大這些原因,跟腦溢血才有密切關連… 過去B先生遵照主治醫生的指示,每天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照理說他的血壓應該很低,卻還是發生了腦溢血。
  • 血壓之所以會升高,是身體自我調適以適應外界的結果。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血壓維持在高水準,身體的機能才能保持在良好狀態。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就透過藥物強制降低血壓,怎麼可能會對身體有幫助?
  • 我也曾在剛剛提到的那間老人安養院裡,對銀髮族進行過調查,這些身體硬朗的老人,共同點就是血壓高、白血球數多。
  • 我立刻對C先生解釋血壓變高的理由。從他的健檢報告看來,除了身材肥胖外,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也就是說,C先生的高血壓並不是因為腎臟血管出現異常,或是荷爾蒙分泌異常,所導致的血壓上升。

糖尿病

  • 醫生依照標準治療流程幫D先生開處方,其實不能說是錯誤,但因為D先生的血糖值還不到會引起併發症的程度,所以沒有立即服藥的必要。況且這些糖尿病的合併症,大都是在罹病十年後才會發生,因此我認為應該先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
  • 人體的調節機能,也就是自癒力,會因為服用降血糖藥而衰退。到最後,自癒力幾乎無法作用,除了補充胰島素之外別無他法。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就真得倚賴藥物一輩子了。
  • 安養院裡的伙食以玄米菜食、也就是日本的傳統飲食為基礎。不光是糖尿病,連高血壓、肥胖症、高血脂等疾病的老人,症狀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高血脂

  • 雖然高膽固醇的確容易引起這些併發症,但實際上因為膽固醇過高,而導致心肌梗塞的案例並不多。就整體的死亡率或癌症死亡率看來,膽固醇越低,死亡率越高才是不爭的事實。
  • 膽固醇不但是細胞膜的材料,也是合成荷爾蒙的材料,對人體而言非常重要。將它視為壞東西,真是大錯特錯。
  • 一般人服用司他汀後,會讓人體最重要的膽固醇出現不足,也會讓製造膽固醇時一起形成的輔酵素Q10不容易產生。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輔酵素Q10是人體在產生活動能量時,不可缺少的物質,負責非常重要的工作。

肥胖

  • 一直吃相同的食物,本來就會很快出現飽足感,食物攝取量也會因此減少,同時因為營養失衡,體重自然會下降。這種減肥方式一點創意也沒有,根本就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 果糖給人的感覺要比其他醣類來得甜,但令人意外的是,水果很難成為導致肥胖的原因,因為水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和礦物質。或許有人會認為,水果不能幫助減肥,但是我認為,水果是最適合減肥時食用的食物。

新陳代謝症候群

  • 其實所謂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一言以蔽之,就是吃太多又運動不足,就這麼簡單。只要不要吃過量,又持續運動就能痊癒。

便秘

  • 便祕會讓腸道環境變得異常惡劣,如此一來,不但會造成免疫力下降、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肌膚也會老化。另外,太過於依賴藥物,會讓藥效越來越差。
  • 腸子是接受大腦的指令而運作的嗎?答案是「不是」。原則上,腸子是靠自己的意識來運作。
  • 人體全身的淋巴球約有六成在腸子裡,這表示身體有六成抗體,是由腸子負責的。換言之,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或許大家對於這樣的答案感到意外,但其實一個人是否容易得花粉症、支氣管炎、皮膚過敏等過敏性疾病,腸道環境的好壞占了很大的因素。另外,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但腸道環境的好壞,對包括癌症在內的慢性疾病,其發病與治癒的機率,有很大的影響。
  • 千萬不能隨便服用抗生物質來清潔腸道,抗生物質會把腸內的微生物通通消滅,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 想要讓腸道的機能維持在最佳狀態,首先要改變飲食習慣。與其過度依賴藥物,倒不如善用益生菌(probiotics)及益菌生(prebiotics)才是睿智的做法。
  • 益生菌、益菌生:所謂的益生菌(probiotics)是抗生素(antibiotics)的對比用詞,起源於生物間共生關係(probiosis)的生態學用語。這種說法可能讓人覺得艱澀難懂,「改善腸道內的壞菌,增進腸道內的消化與特殊營養素的吸收與代謝」,這樣的定義應該比較讓人容易理解。大家耳熟能詳的乳酸菌就是益生菌的代表之一。另一方面,益菌生(prebiotics)意指「益生菌所需要的某些特殊營養素」。這樣的說法應該比較好懂。具體來說,寡聚糖和纖維質皆屬益菌生。

胃潰瘍

  • 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不外乎胃酸增加或由幽門螺旋菌導致。人在放鬆的狀態下,原本就會促使胃酸分泌,而且胃酸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解毒。再者,很多人體內都有幽門螺旋菌,但罹患胃潰瘍的人實在是非常少。
  • 當人體處於緊張狀態時,交感神經會讓引起發炎症狀的顆粒細胞釋放出活性氧,而與幽門螺旋菌交互作用,造成黏膜糜爛或潰瘍,近來這樣的說法越來越有公信力,而且是可以讓人們理解的。順道告訴大家,罹患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患,他們的血液裡顆粒細胞的數量,大多數都多於淋巴球。

頭痛

  • 有人說頭痛致命的機率大約只有萬分之一,非常少見。雖然這是事實,但我認為應該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發頭痛。不過,要真正執行卻非常困難。關鍵在於病患的頭痛症狀,是否為醫生過去曾遇過的案例。

腰痛

  • 想改善腰部的血流狀況,必須刻意鍛鍊腰部的力量。具體來說,就是要修正上身向前傾的姿勢,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適時做做伸展操,偶爾還要扭動腰部。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鍛鍊一下腹部肌肉。
  • 在上門求助的病患中,腰痛或膝蓋痠痛的人數僅次於頭痛,名列第二,而且有很多人習慣使用消炎鎮痛藥膏。依我的經驗,大多數人只要改變姿勢、減重、養成運動(步行)習慣,就能不再依賴藥物,完全脫離疼痛。

皮膚過敏

  • 或許普特皮軟膏用於溼疹會有令人滿意的效果,但這藥原本是用於腎臟或肝臟移植時,避免器官產生排斥反應的藥物。實際上有醫學報告指出,在器官移植時,使用他克莫司這種抑制免疫力成分的藥物,很容易罹患癌症或惡性淋巴腫瘤。
  • 我順便問她的飲食習慣,她比較常吃西式料理和加工食品。我建議她三餐最好以日式料理為主,並多攝取發酵食品,也可以多吃乳酸菌。
  • L小姐除了擦藥,也努力減輕壓力、改變飲食等生活習慣,這才是戰勝過敏的最大主因。
  • 日積月累的壓力,往往是造成病症日益嚴重的最大原因,這一點不光是針對過敏,對其他慢性疾病也一樣。

失眠,是身體在警告你

  • 這其實是相當典型的藥物依賴症,我建議她如果睡不著就不要睡,換個想法來看待這個問題。白天盡可能多多運動,晚上泡澡的時間長一點。同時,我也仔細的對她說明安眠藥的副作用,尤其是成癮方面的問題,甚至可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
  • 失眠可以大致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白天無論身體或心理都非常疲憊,讓交感神經過於興奮而導致失眠;另一種是白天沒怎麼勞動,單純就是不累,所以睡不著。前者只要改善白天的生活習慣,就能徹底治療失眠。至於要怎麼做?得從改變生活的步調做起,換言之,失眠其實是生活習慣不良的警訊。
  • 消炎鎮痛藥膏會過度刺激交感神經,因而導致失眠。

抗憂鬱藥,注意開藥者的專長

(這章的故事都很恐怖)

  • 我見到他本人時,感覺跟我想像的差距甚遠,他本人給我一種有攻擊性的感覺。我的腦海立刻閃過,曾經看到書上記載「帕羅西汀會讓人出現攻擊性」。
  • 有很多醫生輕易的開抗憂鬱劑或安眠藥給病患,我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是在短期內善用這些藥物,或許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前提是開處方的醫生,要對自己所開的藥負起責任。這些醫生不願意花時間與病患深談,而是以安眠藥或抗憂鬱劑打發病患。這麼說或許是我個人的偏見,但藥物不是好東西,最好避免持續服用。
  • 持續用藥最令人擔心的問題,就是導致人體的自癒力下降,幾乎所有藥物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具體而言,可能會造成淋巴球的機能下降,而容易罹患癌症,這樣的結果想必大家都猜得到。

吃藥必須設下時間限制

  • 我並不是要否定藥物的療效,只是非使用藥物不可的時候,我會設下服用期限。
  • 慢性疾病的發生原因,往往很難一句話就說清楚。慢性疾病的特徵,就是諸多原因(如高血壓、肥胖、偏食、過勞、人際關係產生摩擦等)日積月累,讓病患身心飽受壓力,最後終於負荷不了而發病。例如高血壓,明明就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如果想用降血壓藥來治療,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 我認為,慢性疾病應該要以根本治療為重,花時間思考最適合每位病患的方式,本來就是醫生應該做的工作。如果光是以「病名」為根據,無論對象是誰,通通開相同的處方,那我對這樣的工作內容一點興趣也沒有,還不如交給機器,說不定還能更精確的執行任務。
  • 從事醫療諮詢將近十五年,根據我的經驗,在我門診遇到的病人,有九成疾病,只要是以「根本治療」為出發點,應該都可以痊癒。當然其中有些病患必須配合藥物治療,但是使用藥物是以根本治療為前提,在效果出現之前,配合藥物讓症狀獲得舒緩。因此用藥的前提,是必須設下期限。

自癒力決定你的健康

  • 姑且不論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如果試著以簡單直接的話語,具體描述健康的狀態,我認為應該是:早上自然醒來,身體沒有感到疼痛或不舒服,好好用餐,排便也很順暢,對工作和學習充滿欲望,能夠自由活動,懂得體貼他人,晚上能安穩入睡。
  • 外人之所以看不出你的改變(例如皮膚細胞不斷在更新),是因為你的身體裡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超偉大能力,讓你維持在相同的狀態,我們稱之為「體內平衡」(homeostasis)。維持體內平衡及身體健全的能力,其實就是「自癒力」。
  • 我認為「健康」就是體內平衡維持在健全的狀態;而「生病」就是體內平衡瓦解,無法恢復原狀、或很難恢復原狀。

身體狀態分為三類

  • 狀態一:體內平衡維持在健全的狀態──健康。
  • 狀態二:體內平衡即將失衡的狀態──未病。
  • 狀態三:體內平衡完全失衡,無法恢復正常、逐漸惡化的狀態──生病。
  • 中國有句諺語叫做「上工治未病」。上工指真正的醫生,真正高明的醫生會在病人處於未病的階段,就察覺出異常,並能快速處理。
  • 比方說,癌症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身體常常耗費很大的能量。按照西醫的做法,通常都要等到病患發病,才來考慮因應的對策。我認為這不是個好方式,反而應該向中醫看齊,在未病的階段,確實掌握身體細微的異常變化,早一步提高病患的自癒力。西醫的「靜觀其變」,對重症的治療顯得過於消極;相較之下,採取事先調節的中醫,其態度才是「積極進取」。

中醫v.s西醫的專長

  • 中醫的宗旨在於提高自癒力,這種思想無論用在治療疾病還是未病,都非常合理。
  • 西醫在二十世紀有著顯著的卓越發展,包括發現抗生素、陸續研發出有效的疫苗,讓威脅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快速減少。
  • 這些慢性疾病的病患如果光靠西醫,治療效果往往有限,很難根除。想要徹底擺脫疾病糾纏,還是得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提高身體的自癒力,將身體和心靈視為一體,才能讓身體的平衡和節奏回復正常,根除病源。以身心合一為出發點的醫學,應該要格外重視中醫的觀點。
  • 中醫自古就講究氣(生命的能量)的概念,不像西醫將人體視為機械、將器官視為零件。在治療時,中醫會以整個人體為對象,而非針對單獨的器官,這是中醫治療的最大特色。
  • 中國最近巧妙的結合西醫與中醫的優點,為病患治療,稱為中西醫整合治療。這種療法已經成為許多慢性疾病的主流治療方式,包括癌症在內。做法通常是在初期治療時採用西醫,之後改以中醫的方式來調養生息,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治療方法。
  • 西醫這種以「盡快消除現有症狀」為主要目的的醫學或療法,一般來說可以視為對症療法。先前我曾提到急性硬膜外血腫必須進行緊急手術,就是相當典型的案例。緊急手術後,症狀會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讓病患撿回一命,這就是西醫的價值所在。西醫在緊急治療、重建手術以及影像診斷方面,發揮了強大的效果,是其他治療方法望塵莫及的。

醫生的職責是啟動你的自癒力

  • 怎樣的狀態稱為生病?當體內平衡失衡,無法恢復原來的狀態、甚至出現惡化的趨勢,如果繼續置之不理,可能遲早會有生命危險。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提高自癒力,增強身體本來的復原能力,讓體內平衡回到正常的狀態。
  • 我在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醫生所做的,不過是為病患創造出可以順利啟動自癒力的環境,身體的疾病不是靠醫生治癒的。即便是急性硬膜外血腫,醫生能做的也只有取出血塊而已,除此之外其實什麼也沒做,治癒的主導者還是病患本人。如果出血速度很快,光靠身體的自癒力無法應付,醫生的職責就是爭取更多時間,讓自癒力順利運作。
  • 但事實上,醫生只是藉由提供抗生素,營造出讓病患康復的環境罷了。最後還是要靠患者自己提升身體的營養狀態,才能戰勝結核菌。
  • 感冒時服用不必要的退燒藥或抗生素,會明顯妨礙自癒力,反而導致治療時間拖長,或讓病情惡化。醫生和病人不做多餘的事,才能讓感冒徹底痊癒。

對症療法只能緩和症狀

  • 無論如何都需要醫生等專業人士介入,才有辦法處理的疾病,就是屬於第二類疾病。
  • 具體而言,意外傷害、腦溢血、腦中風、蜘蛛網膜下出血、狹心症、心肌梗塞、大動脈瘤、傳染病、急性藥物中毒等,當然還包括癌症在內,都屬於第二類疾病。部分情況是必須在短時間內處置,而處置方法往往只有一個,或是只有少數幾種,甚至連治療方法都相同,比方說急救治療或傳染病治療等。
  • 舉例來說,當身體受到外傷時,第一優先考量是維持生命跡象,因此確保心肺機能或為病患止血,就成為必須緊急處理的第一步驟。接著是開藥給病患或動手術,這些步驟比其他步驟來得重要,傳染病也是如此。最後還是要提高病患自身的免疫力,但在這之前,先用抗生素來解決現狀,仍是必要步驟。
  • 換言之,對身體進行根本治療之前,醫生還是以救命為第一優先。或許在當時會有風險產生,但還是得先施行手術或投藥,以求在短時間內穩定病情,也就是說,在第一時間要採用對症療法。

吃藥是最後的選擇

  • 在為數眾多的藥物中,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提高自癒力。換言之,藥物基本上對人體的復原能力只會造成阻礙,且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
  • 我認為使用藥物應該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採取的最後手段。至於什麼時候才該使用藥物?一是當症狀已經嚴重到病患無法忍受,且用藥的優點遠大過風險時;另外則是如果不用藥,病患就有喪命的可能。
  • 順道為大家解釋類固醇這項藥物,它是所有抗發炎藥物裡,抗炎效果最好的一種。比方上述食物過敏、藥物過敏以及氣喘等重症發作時,使用類固醇能迅速解除病患的危機。但正因為效果十分顯著,使用時也要格外小心,要是使用過度,會造成身體免疫力明顯下降。
  • 藥物本來就是毒藥,所以「善用」藥物才是睿智的。就如同剪刀很危險,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一樣。
  • 在短時間內,使用有效的藥物,我認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毫無意義的短期用藥,或長期用藥不知停止,而損害了體內的自癒力。

第四章教讀者提高自癒力十四種習慣,當中有關易筋功的有圖解,本文不贅。第五章則關於如何跟醫生溝通,但我覺得這章的建議僅適用於日本——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例如在香港或美國)做作者建議的動作會出現很大問題,所以在此不述了。


寫完閱讀筆記,說點搞笑的。

書中提到:「在為數眾多的藥物中,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提高自癒力。換言之,藥物基本上對人體的復原能力只會造成阻礙,且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

在切除子宮肌瘤之後,醫生給我處方避孕藥以預防復發。當我告訴女性朋友們,吃了避孕藥之後PMS和經痛消失了,皮膚變白滑了(省下買護膚品的錢),情緒穩定了,她們的反應通常都是:「哪有這樣的好事?!肯定有什麼副作用吧?」

副作用就是不會懷孕呀🤩對生物來說是很糟的事啦🤩

不過的確有些人吃避免藥會有不良反應,例如變胖、噁心,只能說自己沒這些問題很幸運。

(之前有關避孕藥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