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噗友分享《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這本有關成長在網絡世界的書中,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互動的對比,其中一點有關進入社群和退出的門檻,讓我心有戚戚焉:
實體世界:進入和退出某個群體或社群有「高門檻」(high bar),因此成員有強烈的動機經營人際關係,並在裂痕出現時努力修復。
虛擬世界:發生的社群在進入與退出都是低門檻(low bar),因此成員不滿意時,可以封鎖他人或直接退出群組。群組往往是短暫的,成員之間的關係隨時可以終止。
想起第一次進入社群裡追星,每天都能和固定的群體聊天互動,由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變成會互相關心的網友,然後卻在某一天,因對推し的意見分歧,由之前會經常聊天甚至互相關候,一下子斷絕連繫甚至封鎖…
我不禁疑惑,真的需要這樣嗎?我也會使用封鎖功能,但只會是在不斷被對方騷擾的情況下使用,屬於自衛性質。我不會因為看到對方在他地盤裡的不中聽發言封鎖對方,因為我相信那只是他生命中的小部分,也許還有一些我未接觸的部分後來會有交集,又或是他仍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但其他網友好像不會這樣想。單純看到不順眼的言論就封鎖,眼看不見為淨。我聽過一個說法是,現實裡已經有很多需要容忍的事,社交媒體有封鎖功能就好好善用,不要受更多氣。也不是不能理解,只是感到唏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