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作者為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譯者為李朝津。

節錄自第七章【明治初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1881年大藏卿松方正義實施嚴峻之財政及貨幣政策。松方出身於薩摩,幕末時以志士身份活躍於政壇,明治以後,一直擔任領導工作。1881年「明治14年政變」後,松方出任大藏卿,為了抑止通貨膨脹,大量削减國家預算。上述財政政策,無論是好的影響或壞的批評,傳統都歸因於松方正義,事實上他的兩位前任大藏大臣已經開始實行類似政策,亦即削減政府開支,增加稅收,及減輕政府債務。到1880年,政府已解僱大部分在1870年代聘用的外國顧問,松方不過是加快擴大實行這些政策。松方上任後,便大力整頓由外國顧問協助設立的國營企業,把賠本的出售。他亦收緊貨幣供給,首先是關閉印刷廠,不再大量生產廉價紙幣,改回原來銀兩本位。到1983年6月,只不過是一年半時間,他把日本貨幣供應量縮減14%。結果是物價迅速下跌,由於同時期遇上全球貨收縮更為明顯。

由於1880年代初國內政策及國外壓力,其所產生之經濟狀況便是所謂「松方緊縮」。在1880年至1884年間,農產品價格暴跌多至一半,為了生存,小自耕農不得不向附近富有的地主借錢在無法情況下,土地兼併便大量出現,亦是所謂「借金黨」或「困民黨」走上反亂的原因,「秩父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

經濟緊縮政策下最明顯的一個結果便是土地所有權的大轉移。但與農業增產數字一樣,這時期失去土地而變成佃戶的人數,一直是史學者爭論的問題。根據保守估計,個戶耕種面積由1870年代的30%,增加至1880年代的40%。若用此統計數字換算,則日本約有十分之一的土地轉換了所有權,而且僅在十年之內。到1880年代末,松方財政改革的確把日本經濟穩定下來,但卻為數百萬的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