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作者為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譯者為李朝津。

節錄自第七章【明治初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為何這些高度壟斷的財閥*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部份原因當然是歸究於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它必然會走上壟斷方向。看看美國的鐵路、鋼鐵、石油、煙草及金融等帝國企業便很清楚,泛達比爾特(Vanderbilt)、卡耐基(Carnegie)、洛克斐勒(Rocketeller)、杜克(Duke)、摩根(Morgan)等大公司的出現並非偶然,壟斷財閥與他們具有同樣性質。但財閥仍然有它們的特性,就是無所不包的經營範圍。它們不只是橫跨各行業,而且更橫跨各個領域,由金融製造業,無所不在。每一個財閥似乎都要鯨吞所有數得出的事業,由貿易與航運,到金融、開礦及各種製造業。單單用資本主義經濟似乎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有人認為財閥這種企業不止出現於日本,19世紀末德國銀行主道之獨佔公司,或俄國之國營企業均有相似地方,其原因可以歸究上述三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後進性」。一個後進國要趕上去,同時在國際間又要有競爭力,必須發展新工業,要達成此目的,則要在短時間內動員稀有之資本、技術勞工及技術,但只有大組織方能完成上述任務。在某些後進例子中,國家會擔任此種角色,但在日本,其動能則來自政府計劃與大型私人公司的合作。

後進因素也許能解釋日本財閥興起的原因,但卻無法解釋明治時代日本資本主義為何有如此優異的表現,在西方以外,似仍無法找出相同案例。德川時期之經濟及社會因素也許是其中一個原因,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已存在相當程度的企業管理及生產技術,它有可能直接應用到現代工業,或轉換到一個商業金融及近海運輸的複雜網絡中。除此之外,日本的人口成長並不快,故農業收入可以移用到其他新的領域中。

在上述的社會及經濟基礎上,日本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就是工廠僱主可以招募到一群廉價勞工。在19世紀後期及20世紀初期,日本工業已日趨機械化,然與先進的西方國家相比,日本之個人生產力仍遠遠比不上(個人生產力是每個人平均生產之貨物或服務價值)。由於生產力趕不上,日本經濟要具競爭力,唯一的方法便是降低工資水平。在這段時間中,非技術性工人的低工資是日本製造業有強勁表現的重要原因。

* 書中提到三井、住友、三菱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