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氣看完了叛國英雄,劇情實在精彩絕倫,驚險萬分!我讀到連飯都忘了吃!全書大概花了十小時完成!

以下分享一些感想~

-------------------

雖然書中講的都是真實人物和歷史事件,但我建議把它當成小說般欣賞,因為敍事者用的是傳奇小說的寫法,已有既定的正義和邪惡,例如主角Oleg Gordievsky有光環:他所秉持的理念是正義無私的,他所做的事是維護了世界和平;那些跟主角過不去的同事、上司、或害主角的壞人,在登場的時候已經被說成酗酒、不檢點或不體面(其實,根據書中內容,到最後都並沒證實Aldrich Ames是把主角供出來的人)。主角替天行道、儆惡懲奸,最終戰勝萬難、逃出生天。那些被主角欺騙(犧牲)的同袍甚至家人,下落只在最終章被輕輕帶過。

這書若當成小說讀是超級爽的,但要是真的想更全面了解歷史,我建議再參考不同來源的資料,畢竟敍事者一開始已有既定立場(例如作者一開始便直接寫:「蘇聯實際上是個龐大的監獄,將二億八千多萬人監禁在戒備森嚴的國界之後,由一百多萬個國安會軍官和線民充當獄卒。」若讀一個歐美共產主義者的敍述,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印象)。

調整前設後,讓我先概括全書內容,然後說說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本書共三部:第一部講述主角在蘇聯國安局(KGB)完成間諜訓練後,被派到丹麥以領事館職員身份作掩飾從事間諜工作,並因價值理念與KGB有衡突而決定轉投英國軍情六處(MI6);第二部講他在丹麥任期結束,回到莫斯科生活後再被派到倫敦履行職務,他如何透過向英國和蘇聯提供恰當的情報,化解了核戰危機(經典歷史場面背後的故事,讓人拍案叫絕);第三部則關於他被告密後,連同家人被召回莫斯科,軍情六處救援小組(其中包括英國駐蘇聯大使)把他運出蘇聯境外、驚心動魄的逃亡行動。

英國愛惜人才的態度讓我動容

第三部的逃亡行動,軍情六處早在第一部時已經和主角擬定了細節。而在一個被嚴密監控的城巿中,連跟枕邊人溝通也非常困難(機密對話要在床上蓋著床單傳紙條,紙條還要是可以水溶、沖進廁所甚至必要時吃下的);要和素未謀面的人交換訊息而不被發現,更不得不巨費周章,及早鋪陳:那不曾見過主角的駐蘇領使,為著一個可能終生不會啟動的營救計劃,風雨不改地每天做著同一件事(帶著巧克力棒路過指定的麵包店)整整七年,生怕某天漏掉了間諜發出的求救訊號(他們還想好了如何運走主角的家眷,只是主角最後隻身逃亡)!間諜逃亡後就會失去作用。由此可見,軍情六處(+當時英國首相,因為救援行動必須獲得她批准才能啟動)是有認真看待並珍惜這位為他們服務的這位雙面諜的人生,並願意為他賭上與蘇聯的外交關係——他們愛惜人才的態度讓我動容。

核戰邊緣的北約和蘇聯沒爆發WWIII只是僥倖

因為英美與蘇聯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大相徑庭,若不是收到主角的諜報,英美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舉措會讓蘇聯覺得受到核侵略威脅。

瑪格麗特.柴契爾深感憂心。蘇聯的恐懼與雷根的話語結合起來,可能的下場就是核戰,但美國尚未充分意識到這個形勢,也未意識到自己就是造成這個形勢的部分原因。她下令必須採取行動,「消除蘇聯因誤判西方意圖而過度反應的危險」。外交部必須「針對蘇聯可能誤會北約即將發動奇襲一事,迫切考量如何與美國人交涉」。軍情六處同意「與美國人分享戈傑夫斯基所揭露的內情」。「諾克頓」專案資料的分發更進一步了,軍情六處明確告知中央情報局,蘇聯國安會認為演習是為了發動戰爭而精心準備的前奏。

雷根說,這場簡報是「一次最令人警醒的經驗」,那一夜,他在日記裡寫道:「我覺得蘇聯人……對於遭受攻擊是這麼疑神疑鬼……我們應當告訴他們,這裡每一個人都無意做出那種事。」

雷根和柴契爾都把冷戰理解成「共產勢力威脅著和平的西方民主」。由於戈傑夫斯基,他們如今也意識到,蘇聯的不安會危害世界的程度,可能更甚於蘇聯的侵略。

若然當時英美沒有懸崖勒馬,對蘇聯態度放軟。可能核戰已經爆發了——自冷戰後我們所享受到的世界和平,是多麼僥倖。如今已持續兩年的烏俄大戰,據猜測可能是俄國有關烏克蘭軍力的錯誤諜報觸發的——據說普丁以為可以極快攻下烏克蘭——現在普丁為顧存顏面不願停戰,以致烏克蘭人痛失家園,生靈塗炭,同時大量俄國公民逃到其他國家逃避兵役… 對照當年核戰邊緣的景況,不論是當年的蘇聯抑或現在的俄國,極權體制下,當無人敢糾正當權者的誤判時,就(很大機率)會(像當下烏俄大戰般)鑄成大錯。

這世界存在著形形色色的間謀,為著不同原因從事出賣國家

『間諜有著各種不同樣貌。有些人受到意識型態、政治或愛國情操激勵;為數驚人的間諜則因利而動,因為財務報酬可能十分誘人;其他人則被性愛、勒索、傲慢、復仇、失望,或機密所能賦予那種特有的勝人一籌和袍澤情誼捲入了諜報工作。有些人嚴守紀律又勇敢,有些人貪得無厭又卑怯。

史達林的間諜總管之一帕維爾.蘇杜普拉托夫(Pavel Sudoplatov),如此建議試圖在西方國家吸收間諜的下屬們:「去找那些被命運或天性傷害的人 ── 醜陋的人,有自卑情結的人,渴求權力和影響力,卻敗給不利局面的人……只要跟我們合作,這一切都能得到獨特的補償。對一個有影響力的強大組織之歸屬感,會帶給他們勝過身邊英俊富有之人的優越感。」多年來,國安會一直用「老鼠」(MICE)這個縮寫詞,指稱間諜工作的四大主流:金錢(Money)、意識型態(Ideology)、逼迫(Coercion)和自我(Ego)。』(第四章:雙重人生從此展開)

書中出現過形形色色的間謀,讓我覺得蘇杜普拉托夫所說的太偏頗,但國安會提出的四大主流(MICE)的確涵蓋了所有出現過的間諜例子。書中「」若要把書中主角歸類,大概會是「意識型態」吧。主角在表明會替英國情報機構工作時提到三個前提:

『「第一,我不要危害我在國安會聯絡站的任何同事。第二,我不要被偷偷拍照或錄音。第三,我不要錢。我要基於意識型態信念為西方工作,而不是為了好處。」』

到了他被召回莫斯科,決定啟動逃亡大計之後——

『他的叛逆始終有一部分是文化上的,他反抗的是蘇聯的庸俗。在西方文學裡留下一條隱晦的提示,是他的一記回馬槍,彰顯他自身的文化優越感。無論他能否逃亡成功,國安會都會在事後爬梳他的電話通聯逐字稿,並發覺自己被取笑了;他們會更憎恨他,但或許也會欽佩他。』

『國安會過不了多久就會把這裡搞得亂七八糟,他們會掀開樓板,一頁頁撕毀他的藏書,把每件家具一一拆開。但某種奇怪的驕傲讓他下定決心,當他們前來搗毀,他的家應當看來「井井有條」,他把碗盤全部洗過,把餐具器皿排整齊,在水槽洗好衣服,掛起來晾乾。他還在流理台上留了錢給蕾拉,二百二十盧布,足夠支持全家人幾天的開銷。這是個小小的姿態……但要表達什麼?他的持續關懷?道歉?悔意?蕾拉大概始終不曾收到這筆錢。國安會肯定會把錢沒收或偷走。但正如他一絲不苟地清理公寓,他所傳遞的這個訊息,或許比他意識到的更能表露他的個性:戈傑夫斯基想要被當成一個好人,他要讓被他徹底欺騙的國安會尊敬他。他沒有留下任何為自己辯護的字條,沒有對自己背叛蘇聯提出解釋。要是國安會逮住他,這些全都會被他們榨出來,而這次可不會用吐真劑這樣的溫和手段。他留下了一塵不染的公寓,還有許多洗乾淨的衣服。他跟哈靈頓先生一樣,沒把衣服洗好就不會逃走。』

(未完待續)

-------------------

終結冷戰:一個被遺忘的間諜及美蘇對抗秘史 The Billion Dollar Spy: A True Story of Cold War Espionage and Betraya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7303

自傳:Next Stop Execution: The Autobiography of Oleg Gordievsky https://www.amazon.com/Next-Stop-Execution-Autobiography-Gordievsky-ebook/dp/B00W5HOA3Y